隔扇,宋代稱格子門,最遲在唐末五代開始使用。由于其透光、可拆卸的優點,南風北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常用的門形。在此之前,板門、直格窗是最常見的款式。使用隔板后,不僅增加了室內照明面積,而且對整體建筑外觀產生了影響。空氣透明的隔板與基礎、屋頂、墻壁形成了鮮明的虛擬現實和線性對比,廣泛應用于宮殿、寺廟和大廈。
北京頤和園排云殿側廳
隔斷門扇的數量取決于開間的大小,每開間做四扇、六扇甚至八扇。扇數越多,重量越輕,安裝拆卸更方便,外觀也給人一種輕盈的感覺。隔扇向內開,必要時如婚喪嫁娶出入人多,可將隔扇摘下,使內外開一片。根據年代、功能和體積,隔扇的抹頭數量不同,宋代多采用三抹頭或四抹頭式,到明清時期,隔扇發展為五抹頭或六抹頭。抹頭越多,隔扇的堅固性就越強。
廣東廣州六榕寺碑廊隔斷
隔板由外框架、隔板、裙板和帶毯環板等基本部件組成。隔板是隔板風扇中最具變化性和吸引力的部分。隔心花有很多種,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用直格子制作幾何圖案,另一類是各種菱形花和球形圖案及其變體,主要是曲線。唐宋時期,隔心圖案以直格為主。到明清時期,隔斷風扇進一步趨于整潔細致,圖案風格更加靈活多樣。
四川成都市新都縣寶光寺隔扇
掛環板的雕刻圖案大多是由線條組成的,圖案簡單大方,但也有復雜的雕刻內容。在隔板中,掛環板的實踐和圖案內容應相同。
裙板的厚度和做法與掛環板相同,雕刻圖案也應與掛環板相協調。裙板的圖案,宋、遼、金都比較簡單,只安裝素板或牙齒護縫;元代雕刻簡單的如意頭;明清時期,裙板和毯環板的款式很多,其雕刻隨著隔心的簡約和精細程度而不同。在官方建筑中,最精致的裙板上有龍鳳等雕刻,一般以各種如意云、卷草、桂龍等為主,最簡單的板上沒有任何線條和圖案。民間以鳥獸、花盆景為裝飾主題,但很多素面只在裙板周圍起線。
在沒有玻璃之前,為了透明防塵,明清早期經常在隔心上粘貼樹皮或使用明瓦。所謂明瓦,就是蚌殼。《創造法原》說:“心靈后面的明瓦是采光的,明瓦是半透明的。”外殼是蚌殼,用透明的蚌殼鑲嵌在窗戶上,也叫“唇窗”。;據《漢武故事》報道,“帝起神室有琉璃窗、珊瑚窗和云母窗”。可以看出,云母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窗戶材料。清同治11年后,玻璃開始用于隔斷采光,明瓦本身的透光性太差,所以當玻璃出現時,明瓦很快就被取代了。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十四間照房步金格扇扇
由于開合關系,隔扇常附著許多金屬飾品。例如,在較大體積的隔斷扇上,側豎與抹頭的交接處安裝了黃銅制成的面頁。頁面很薄,經常有凹凸圖案。頁面不僅具有強化隔風整體堅固耐用的功能,而且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也是高檔外檐裝飾的標志。面頁上沒有雕刻圖案的人稱為素葉,只用于民間。另外,菱花隔扇上有兩種菱花帽,一種是梅花形,一種是圓形,多為銅鍍金或表面貼金。在紅漆的襯托下,一大批鍍金飾品與隔斷裙板和絳環板木雕的貼金一起閃閃發光。特別是有柱廊的殿堂,所有的門窗都退在陰影中,飾品金光閃閃,更具裝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