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洼寺是紅原最有名的藏傳佛教寺廟。該寺位于紅原縣與若爾蓋公路之間的阿木柯河鄉的背后,距紅原縣城17公里。從紅原至若爾蓋公路掛滿經幡的分道口至寺院還有約8公里的土路。
麥洼寺也叫萬象大慈法輪洲,是草地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中最大的寺院。其教派在國內外廣泛流傳,具一定國際影響。至今已有近350年的歷史。在佛教界享有盛名。墨塵部落在康區時,它們的寺院叫墨儒拉卡貢巴,部落遷至此地后,立即新修寺院,寺院始建于1646年,萬象大慈法輪林(寺院)始建于四川甘孜州,名為麥儒寺,始建大師密宗寧瑪喇嘛。1938年移建至麥洼(今紅原縣麥洼鄉),即命名萬象大慈法輪寺。歷經15年之久,耗資400多萬銀元,始建成一座宏偉壯觀的大雄寶殿。其建筑面積為5400多平方米,高達20米。有柱頭200根,其中10米長的有18根,大殿內裝飾精美,木雕紋飾,壁畫彩圖,千姿百態,各具風格。大殿內有三層樓高大慈等菩薩像五尊,均全身鍍金。還有用金銀、銅做成的大大小小的菩薩數尊,塔子幾千個,此外還有許多獨特的各種法具,藏有一千多年流傳下來的大小五明學系科的書籍2萬多冊。其時有僧侶2000人。它以建筑風格宏偉、壯觀、裝飾精美、藏書藏寶豐富著稱,為全國第一大寧瑪大殿而聞名佛教界,但毀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中。
這座1958年即被列為重點保護寺院的麥洼寺院,1982年十世班禪大師定址,本寺主持伽央·喜喇堅贊活佛率眾破土,寺院改建于海拔3508米之阿木柯(距紅原17公里,進溝25公里處),四面環山,“龍頭”簇擁,椅形平臺上,坐北朝南,風景十分秀麗。1990年9月11日順利竣工,更名為“萬象大慈法輪洲”,俗稱麥洼寺,歷時7年,耗資500余萬元。重建后的大雄寶殿,面積達5700多平方米,長60米,寬45米,高21.5米,分三層樓。第一層為大經堂,第二層為藏經樓,第三層為活佛、堪布商議大事的經堂。殿內壁畫、木刻等裝飾,均按原來設置,盡力還原其本來面目。殿中有用棺木雕刻的幾十尊神態各異的佛像。大殿內左側后邊還供奉著一尊石像。該石像是1983年修阿木卡電站時,炸出一橢圓形石頭,剖開后顯現出一尊佛像,青石面上由白色線條勾勒而成。現寺院有僧侶700多人,辦有五明學院一所,學員80多人,修行院一所,學員20多人。為川西北草地最宏大的喇嘛寺院,擬辦成一所門類齊全的佛教大學。
在寺院大殿不遠處兩排白塔整齊地矗立著,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著耀眼的白光。這些白塔已經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塔林。白塔的外形差不多,圓肚腩一樣的塔身,細長的塔尖,但也有一些細微的差別,塔尖上面鑲的經片形狀不一,有的塔上鑿有神龕,里面以前放有菩薩。在白塔的旁邊,正在修一個很大的塔,塔身初成,據說是成龍投資1億修建的,建好之后,登上塔頂,紅原美景會盡收眼底。
白塔下面就是長長的轉經長廊,這也是麥洼寺的一大特色。轉經長廊很長,纏繞在整個寺廟的外面,構成了麥洼寺的外墻,足有2公里多長。長廊里密密匝匝的豎滿了轉經筒,一眼望不到頭,從外墻窗子照射進來的陽光,投射在轉經筒上,形成斑斑駁駁的金黃。
附近的阿木柯河水庫是阿木柯水文站筑壩形成的景區,生態環境良好,草地肥美,鮮花似錦,原始森林蔥郁,珍禽異獸隨處可見。阿木柯水庫,湖光山色與藏鄉風情融為一體,也是大草原難得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