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安順市東林寺 (原名東岳廟),位于安順城東門,原名東岳廟始建于明永樂已酉年間(公元1403年),距今約有600多年的歷史。始建者可默。清道光、咸豐年間曾改為東岳廟,后又復名東林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曾重修,嘉慶九年(公元1802年)建大佛殿并維修了其它各殿。
該寺與貴陽的黔明寺、遵義的湘山寺齊名,是貴州三大寺院之一,但在“文革”時遭到破壞。1983年十一屆三中會以后,政府撥款修復大殿、天王殿、觀音殿等。2005年,通睿法師來寺之時,該寺的兩位住持和尚(寬慧、隆杰)都患病在身,根本無力對寺院進行維修。由于疏于管理,使寺院建筑物多成危房(包括政府撥款恢復的大殿、觀音殿等),整個寺院一片凄涼的景象。
通睿法師來寺后不辭艱辛,到處籌集資金,對大殿、觀音殿、天王殿、山門、東西兩廂房、方丈室、流通處等進行全面的修建和維修,并對廁所、各院落下水道等設施進行了改造,共用資金五百余萬元。現在的東林寺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塔院,兩側有客堂、鐘樓、鼓樓、藏經閣等各種房屋48間。
東林寺是一座石木結構塔式型的三殿三廂寺廟,內有可默和尚手書的碑刻——中門匾額為“萬物滋生”,左門額為“屏藩東土”,右門額刻有“響應南天”。另有相傳為吳道子所畫的石刻觀音碑,碑上刻有“心經”兩字。整座寺院碧瓦飛檐、雕梁畫棟、金壁輝煌、玲瓏雅致、宏偉壯觀。寺院前橫貫城河,后枕鳳凰山,碧水環流,峰巒突起,景色秀麗,有“丹鳳投江”之稱,是“安順八景”之一。該寺于2010年榮獲安順市、區“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寺廟的榮譽稱號。現寺內有僧人12名,其中比丘7人,沙彌5人。為貴州省重點寺廟之一,也是安順及鄰縣佛教活動的中心。
2007年12月29日,安順市佛教協會第一屆代表會議召開。來自該市各縣(區)佛教界代表35人及有關部門領導出席了會議。會上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了安順市佛教協會第一屆委員會,其中會長1名,副會長2名,秘書長1名,常務委員9名,委員13名。通睿法師作為東林寺的住持當選為會長。會議還規定會址設在東林寺。2008年9月9日,貴州省安順市佛教協會在安順市東林寺正式掛牌。安順市副市長羅榮彬,以及原安順市政協副主席楊志鳳、市民宗局長楊學勤出席掛牌儀式并揭牌。
通睿法師曾參加國家宗教局組織的中國“佛、道教”青年骨干在養育山莊培訓班的學習;還參加過中國佛教協會在上海玉佛寺舉辦的“弘揚佛法”外語交流大會,與會期間并撰寫《中國佛教應該怎樣顯耀佛陀的本懷》論文的中英文文稿,發放給與會專家學者,同時被大會指定用英語作交流發言;通睿法師還曾撰寫《論佛教是科學、非科學、且超越科學》等論文,兩次參加世界佛教論壇會;通睿法師撰寫的畢業論文,題為《禪宗的用功方法》,被評為優秀論文。通睿法師多次參加省內外佛教研討論壇會,獲得的榮譽不計其數,為十方佛子所贊嘆敬仰。
法師不但通曉佛理,機根慧利,且時刻不忘弘法利生,他嚴凈律儀、清整道風、踏實修學、熱情弘法。不斷啟發僧眾,自養慈心,舍財布施,體現佛教利樂眾生的精神。在通睿法師的指導下,僧眾慈悲濟世,積極主動參與社會慈善事業,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貢獻。2008年,安順遭受了百年不遇的雪凝災害,在以東林寺為中心的安順市佛教協會的協調組織下,全市30多家寺院踴躍給重災區捐款、捐物。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通睿法師組織佛協再次發揮協會的積極作用,倡導全市各大小寺院募集到11余萬元人民幣,通過有關部門轉交到四川災區人民手中,體現了佛家人的慈悲心懷。同時,每年東林寺都要資助貧困大學生(6-8人)2000元-3000元不等,還跟蹤扶貧一所學校(1—5年)幼兒班的費用等。
東林寺現在為通睿法師主持正法、弘揚佛法、進行佛事活動的中心,又為安順市佛協的所在地,其地位在今天益顯得重要。相信在通睿法師的主持下,東林禪寺一定能在設施、建制、道風等各方面建設取得更輝煌的成就,成為佛教徒和社會人士心目中的法城凈土,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做出更加積極的貢獻。
通睿法師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貴州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安順市佛教協會會長、安順市、西秀區政協常委、安順市東林禪寺住持以及圓通寺住持。曾榮獲國家宗教局首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個人,安順市政協優秀提案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