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股普濟寺原名四大股廟,四大股普濟寺位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境內,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由當地紳士王同春、萬太公、萬德原和四川商人郭大義合成四股,重新修浚短鞭子渠后建此廟。四大股廟規模宏大、建筑工藝精湛。有正殿、東偏殿,東西兩側禪房、山門、鐘樓、鼓樓、藥樓以及坐南朝北與廟宇相對的戲臺等建筑物。寺內諸佛像高約5至7尺,泥塑飾金。四大股廟佛事活動頻繁,香火旺盛。抗日戰爭時期列蒙厄運遭遇損毀。
2008年秋,虛云老和尚法子、法眼宗傳人靈意長老應五原縣政府及信眾祈請,率入室弟子釋聞慧等多位師父赴五原縣重建四大股,修繕后的四大股寺占地面積50多畝。建有牌樓、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伽藍殿、藏經樓、誦經堂、禪堂、祖堂、客堂、齋堂、鐘鼓樓、僧寮。齋堂一次能容納150人就餐,法會能容納200人住宿。并將廟名改為四大股普濟寺,于 2010年9月7日舉行了大雄寶殿開光法會及落成慶典。重建后的普濟寺,是內蒙地區如法如律的禪宗道場。
四大股普濟寺建筑結構
大殿的總占地面積約552平米,高約20米,外環走廊、二層屋檐,殿內不分層,可以直接看到大梁。
殿內的圣象布置參照了江西寶峰禪寺,中間供奉:“三佛二弟”,“三佛”即三世佛,意為橫的三個世界教主,中間為娑婆世界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東面為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西面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二弟子”即釋迦佛十大弟子中的迦葉、阿難兩大尊者;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供奉于東西兩側;觀音菩薩與地藏菩薩供奉于大佛背面;韋馱、伽藍、四大天王、二十諸天、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則分布于海島觀音左右和上方。殿內四面墻壁塑滿了五百羅漢。大雄寶殿在內蒙漢傳寺院當中,是唯一塑造圣人最多殿堂。
大雄寶殿為磚木混凝土結構,殿頂溜青瓦,外部墻壁以“天安門紅”為主色。為了殿宇氣度,斗拱和梁柱沒有彩繪。殿前三面大門,殿后一面。大殿匾額木雕貼金,圍繞匾一圈刻九條龍盤繞,“大雄寶殿”四個大字為中國佛教協會現任會長上傳下印長老提寫。大殿外圍走廊用漢白玉石作護欄,殿前有200平米的閱臺,用青石鋪地。整個大雄寶殿從內到外,處處循規蹈矩,按照古人的作法布置設計,是一座典型的仿古建筑。
大殿左側是四眾弟子居住生活的地方,大寮是寺院的重要部分,每天僧眾的飲食都是從這里做出來的,大寮供奉的是監齋菩薩。齋堂是大眾用齋的地方,供奉彌勒菩薩,最多能容納150人吃飯。伽藍殿又稱護法殿,是供奉護持佛法的在家菩薩,塑像有齊陀太子、給孤獨長者、土地菩薩、關帝菩薩、華佗長者。客堂是接待來往過客,辦理各種對外佛事活動的地方,誦經堂是大眾集中誦經的地方。鐘樓在客堂上方,懸掛一口1900斤的仿古銅鐘,樓內供奉著地藏菩薩,經書上說每當鐘聲響起,六道眾生都會因鐘聲而遠離煩惱。
天王殿是走進寺院的第一重殿,也是護法殿,總占地面積228平米。寺院有一整套規矩禮儀,如踏入殿門時不能踩門檻,亦不能從正中間入殿,從左邊走時先邁左腳,從右邊進時先邁右腳。進來天王殿中間供奉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佛,是娑婆世界賢劫千佛釋迦佛后的第八尊佛,兩邊對聯寫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殿內兩側分別供奉四大天王,依次為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居須彌山腰東。
黃金為地: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居須彌山腰南。
琉璃為地: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居須彌山腰西。
白銀為地: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居須彌山腰北。
水晶為地:四方天王執持娑婆世界,都是菩薩心腸,保護我們的世界,佛在世時天王曾是護法,因此我們現在的寺院都供奉著。彌勒菩薩的背后是韋馱菩薩。韋馱菩薩手持金剛寶杵,面向大殿,在佛教中是最具代表性的護法,菩薩在因地中發過誓愿,若有眾生修持佛法,決不會讓他們因饑餓而斷命。若有人不持戒律,惡意破壞規矩,菩薩現種種神變警策令得正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