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關帝廟位于吉林市西北北山公園內,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7年),建起關帝廟正殿三間。北山關帝廟后經雍正、嘉慶、同治年間逐漸擴建而有山門1間,東配廡5間,戲樓、鐘樓、鼓樓各1座,澄仙閣、翥鶴軒各3間,關帝廟正殿供奉關公塑像。
關帝廟正殿對面后增修了一座大戲臺,曾懸掛著“華夏正聲”的匾額。戲臺兩側曾掛楹聯:“顧曲小聰明當日可憐公瑾,撾鼓大豪杰至今猶罵曹瞞”。一副對聯說的就是三國故事。后來戲臺改建成天王殿,也就是現在大家進入關帝廟東側一棟。西側原有一座澄江閣,建筑墻上曾鑲嵌石碑一塊系清代著名四大書法家之一鐵保書法作品,是他嘉慶二十一年(1816)書寫的“恭建吉林萬壽宮記”,碑寬1.2米、長2.6米,全文391字,是少見的藝術珍品,由于鑲嵌在墻上,樓門之后,開門就會讓門把它擋住,故此被譽為“澄閣藏碑”,是吉林舊八景之一。可惜2008年澄江閣房倒屋塌,“澄閣藏碑”風景不再。
北山關帝廟歷史
說起關帝廟建廟緣由,還得說說吉林城的地勢。按堪輿術士所言,吉林城一江開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天然的八卦城。據史料記載: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皇帝東巡到達吉林城,乘船巡視,寫下著名的《松花江放船歌》。一日,康熙帝率眾到北山游獵,俯瞰吉林城時發現吉林城依山伴水,龍顏大悅,大贊吉林城。此時有一隨行術士看到十分惶恐,以堪輿學角度進言,說:“吉林烏拉就像一張太極圖,松花江分兩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分明,東西團山左輔右弼。此山叫九龍山,前有松花江后有臥虎溝,藏龍臥虎之地,必出帝王。”康熙皇帝聞之惶恐不安,立即聚大臣議論如何防范這樣事情發生,最后九座山峰削去其七、九龍口設法場污血破風水、更改山名為北山取意“面北稱臣”,另外還有一個獨特舉動,就是修建關帝廟以神鎮山。
關帝廟供奉的關公在滿族人眼中地位非凡,稱它為“關瑪法”(瑪法為滿語,意為老爺)。關帝廟滿族民間也稱老爺廟。滿族入主中原以后,到處興建關帝廟,以至關帝廟成為全國最多的廟宇。據載,吉林地區昔日有關帝廟60座之多。滿族人信奉關帝,主要是崇拜他集忠、孝、節、義于一身,能征善戰,勇武精忠。這符合滿族人崇尚武功,格守信義的傳統道德規范。以關公鎮山,可見當時對吉林城風水的恐懼和重視。
北山關帝廟地址
吉林省吉林市船營區西北北山公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