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寺位于北京海淀區圓明園遺址內。始建于唐開元年間,初名開元寺,乃大夫李遵舊宅,寺內舊有銅模唐明皇像。宋代改名正覺寺。該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成,由兩名喇嘛住持。當年乾隆皇帝修建正覺寺的目的,是“興黃教以安蒙古”。正覺寺在圓明園的佛寺中等級很高,是一組很規矩的寺廟,其建筑風格體現著儒家思想。
目前,寺內陳列著四面十二臂造型銅鎏金勝樂金剛、粉彩描金海晏河清燕耳尊、青玉老人山子、溫潤通透的花甲聯芳和田白玉扳指等一百多件圓明園文物。
山門外旁邊新立一塊石頭,上刻“不能忘記”,為著名書法家中石所書。
正覺寺山門外檐刻有“正覺寺”三字,為乾隆御書,漢、滿、藏、蒙四種文字合璧。進得山門,兩側為鐘鼓樓。
天王殿原供奉彌勒,東西兩側是四大天王。殿前石魚為新作的塑料制品,外加石膏處理。院內古樹很多。三圣殿原供奉西方三圣。
文殊亭為八方重檐亭,外檐匾上有“文殊亭”三個字。該亭又稱殊像閣、文殊閣。據記載,文殊閣內奉有文殊菩薩騎青獅之像,總高二丈有余。文殊菩薩像及其背光均為木制包金,下乘白玉石臺。文殊亭原供奉文殊菩薩,與承德外八廟之殊像寺寶相閣都建于乾隆中期,二者建筑格局很相似。
最上樓有后樓七間,樓東西各三間順山殿。最上樓供佛五尊,法身連座通高三尺零六分,原供奉五佛,秘密佛、呀嗎達噶佛、上藥王佛、大輪手持金剛、喜金剛。最上樓、三圣殿前各有東西配殿五間。周圍廊房為喇嘛住所。
海淀正覺寺歷史
據清康熙《常州府志》載,正覺寺建于唐開元年間,初名開元寺,乃大夫李遵舊宅,寺內舊有銅模唐明皇像。宋代改額正覺寺。清乾隆《陽湖縣志》記元人薩天錫《正覺寺晚歸》詩云“粥魚聲已罷,日暮掩柴扉,送客月在地,出山云滿衣。燈明聞犬吠,松暗見螢飛,深夜長廊靜,多應獨自歸”,即此。正覺寺始建于唐代,初名妙覺寺。相傳是有南宗八祖之尊的馬祖道一開基立寺,規模不大,其景觀現不可考,到宋代盛況空前,歷代文人對正覺寺都留有贊譽詩文。
1860年及1900年,圓明園兩度罹劫時,因正覺寺獨處綺春園墻外幸免于難。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因為正覺寺在湖水中間,再度幸免于難。是圓明園唯一僅存的沒有被燒毀的建筑群。據說該寺曾一度為義和團占用。八國聯軍侵華時,駐在對面朗潤園的德軍收容所,毀壞了本寺一些門窗和佛像。清末劃歸雍和宮下院;民國初年,正覺寺被曾任北洋政府代國務總理的顏惠慶購作私人別墅,拆去佛像,改造裝修,資遣喇嘛。后又轉售清華大學為教職員工宿。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正覺寺被海淀機械制造廠即今北京長城鍋爐廠等三家企業占用。現僅殘存山門、文殊亭和四座配殿及廿六株古樹。圓明園管理處從2002年開始對正覺寺進行清理,并委托北京市文物建筑保護設計所對正覺寺的修繕復建進行了設計,正覺寺一期修繕工程于當年年底開始進行,2003年9月底竣工。
經過九年的修繕,圓明園正覺寺展新容,從山門、鐘鼓樓到天王殿、文殊亭等建筑敞開大門,迎接游人。為紀念正覺寺向公眾開放,圓明園管理處特別發行了圓明園正覺寺開放首日紀念封,向游客限量發售。同時還舉辦了《圓明園歷史文化遺產展》、《圓明園流散文物展》、《涅槃的奇跡-正覺寺專題展》等展覽,向游客介紹正覺寺修繕保護成果以及圓明園的歷史文化。不過,此次試開放的正覺寺中沒有佛像,也沒有香爐。
海淀正覺寺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西路28號(圓明園遺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