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教寺位于北京東城區東直門內北小街針線胡同19號,原為明代太監所建佛寺,清代改為尼姑廟,更名為“通教禪林”。原廟山門坐北朝南,全寺面積700平方米左右。1942年時,廟已破敗,殿宇傾圯,佛像毀壞,后經福建來京的開慧、勝雨二尼募化,對該寺進行了擴建。由恒茂木廠工程師馬增新設計,將山門改成坐西朝東,又遷移寺周圍居民,將廟擴大到近3000平方米,并把寺更名為“通教寺”。通教寺為北京市唯一的尼姑廟,195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1986列為北京市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重修后的通教寺,山門三間,院內西端為大雄寶殿,南北二樓兩層共十四間,北樓后有清泰寮三間。北廂房七間,最西一間為伽藍殿,東頭一間為客堂,中部五間為齋堂,名五觀堂。南配殿七間,中間三間為念佛堂,西一間為祖師殿,東頭三間為寮房。齋堂后有廚房兩間,浴室三間,廁所一間。1952年組織該寺尼生產勞動,在山門兩側擴建了南北廂房十間,1964年又于齋堂后增建小倉庫兩間,全寺殿堂房屋共88間。該寺自勝雨興建后,當時共有比丘尼60余人。寺內的宗教活動,以修持戒律為本,以凈土為宗,念佛為歸,以學經教為輔,故清規戒律、宗教活動較多,也比其它尼廟嚴格。新中國成立后,通教寺的比丘尼有70多人。文革期間,該寺一度改為北新橋派出所。1981年初,政府撥款重修該寺。
新修后的通教寺,山門三間,仍為坐西朝東,面闊9.5米,進深3.8米,內為白灰頂,花磚地,硬山綠琉璃頂,帶脊獸及小獸,匾額書 “通教寺”。主要建筑大雄寶殿坐西朝東,面闊五間,綠琉璃瓦屋面,大式硬山三卷勾連搭頂。殿前為三間歇山卷棚抱廈,屋脊帶吻獸、正獸及小獸,室內井口天花,飾旋子彩畫,地面為水磨石方磚地。南北配殿各七間,灰筒瓦過壟脊,內為白灰頂,花磚地。南北配樓尚未恢復。全寺占地面積2500多平方米,院內廣植花草樹木,環境幽雅清靜。
東城區通教寺地址
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北小街針線胡同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