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建筑史》
梁思成著
2024年1月出版
建筑學家、建筑教育學家梁思成(1901-1972)。1924年赴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1927年獲得建筑碩士學位,后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學習。應東北大學的邀請,1928年在沈陽創辦建筑系,任系主任、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全家遷居北平,梁思成加入中國建筑學會,擔任法國部主任,投身中國古代建筑研究。1946年赴美講學,同年在母校清華大學成立建筑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已經參與和主持。被譽為“中國建筑史大師”的書籍,如《中國建筑史》、《中國雕塑史》、《法國注釋》等。
2
《陳明達全集》
陳明達著
陳明達先生(1914-1997年)是中國優秀的建筑歷史學家、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和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和實踐者。他致力于重新發現中國古代建筑體系,并試圖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建立自己的中國建筑理論體系。《陳明達全集》包含了陳明達先生迄今為止所能收集的所有學術論文、專業知識、古代建筑測繪分析圖紙和建筑設計作品,基本上真實地展示了他在中國傳統建筑歷史和理論研究、建筑文獻研究、古代建筑保護實踐和建筑設計方面的成就和研究進展,展示了他嚴謹、真實的學術風格和獨特的學術視野,是寶貴的學術遺產和歷史文獻。
3
作者:羅哲文
羅哲文(1924~2012)四川宜賓人、中國古建筑學家、中國建筑學會會員、原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原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中國長城保護研究奠基人。1950年,先后在文化部文物局、國家文物局、文物檔案研究辦公室、中國文物研究所等工作,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維護、保護和調查研究,為中國世界級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發起人和申請人,中國建立國家歷史文化城市倡議者。
中國建筑界領袖、長城第一人、梁思成、林徽因古建筑研究的繼承人;用文字的重量向圣賢致敬。
4
應縣木塔
陳明達到,殷力欣整理校訂
佛宮寺釋迦牟尼塔(習稱“應縣木塔”)建于遼清寧兩年(1056),是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筑,外形端莊穩重,結構比例嚴格。從1962年開始,建筑學家陳明達多次率助手到應縣考察木塔,試圖從分析建筑實例入手,揭開中國古代建筑設計之謎。在《應縣木塔》一書中,陳明達以開闊的視野、精細的測繪、廣泛的數據收集和嚴謹的邏輯詮釋,確認了應縣木塔與建筑的“天書”和“法國建筑”,揭示了中國古代建筑的設計規律。《應縣木塔》的再版不僅包括了測量圖、分析圖及其注釋副本,還在圖片部分增加了梁思成、莫宗江、劉致平、趙正之等幾位前輩。、1935、1950年,我們對抗戰期間木塔損壞和戰后修復的照片進行了調查,更全面地展示了木塔的歷史信息。
5
薊縣獨樂寺
陳明達,殷力欣、丁遙等。
獨樂寺建于遼統和兩年(984),制作精美,保留了明顯的唐代風格。“如果說技術精湛,藝術品第一,...是現存古建筑中的上品,是最好的典范”(陳明達語)。幾千年來,這座木結構的殿堂樓閣雖然屢遭自然災害,完好無損,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筑學的卓越成就。獨樂寺于1932年被發現,是中國建筑學會開始調查測繪的第一座古建筑。梁思成說,它“繼承了唐代的遺產風格,開啟了宋代的建筑,研究了中國建筑轉型的重要材料,也是罕見的寶藏”。在他晚年的杰作《薊縣獨樂寺》中,陳明達先生試圖運用“材料份制”分析獨樂寺觀音閣和山門的建筑理論,追求中國建筑在結構力學和建筑美學方面的獨特成就。在書中,他似乎已經完全進入了古代建筑師的世界,不僅分析了技術困難,而且通過分析技術問題恢復到審美和文化水平。這本書遵循論文+測繪圖+攝影作品的安排風格,包含了大量珍貴的手繪圖片和歷史照片,這對古代建筑研究人員和愛好者來說是罕見的。
6
薊縣獨樂寺山門
丁垚著
202年12月,天津大學出版社第二次印刷
薊縣獨樂寺山門是中國古代建筑和科學價值挖掘系列之一。書中詳細介紹了中國現存古老的天津薊縣獨樂寺山門,忠實地呈現了基于各種技術手段的測繪調查。本書共12章,涵蓋建筑結構、材料、細節、裝飾、雕像、彩畫、牌匾等方面,具有較高的歷史意義和藝術文化價值。
7
《創造法式》
(陳明達點注本)
《創造法式》
中國建筑古籍中最完美的技術文法專書
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陳明達
中國建設學會成員
中國杰出的建筑歷史學家繼梁思成和劉敦真之后
在國內外以宋朝的“創造法國”研究而聞名
陳明達點注本《營造法式》
不僅包含相當全面的版本比較
對內容的理解和思考也很多
包括石段標準、斗拱布置設計等
極具學術參考價值
8
《清式營造例例》:中國近代建筑大師梁思成撰寫的古建筑“文法課本”
這是梁思成先生在系統調查、整理、研究清代建筑歷史文獻和現場實體的基礎上撰寫的學術專業,也是梁先生一生中重要的學術作品之一。
這本書共六章,詳細闡述了清代“官方”建筑各部分的名稱、比例、功能和實踐,并繪制了建筑立面、剖面和局部細節,并附上了相關建筑的物理照片。這本書一直被古代建筑修復機構和古董建筑設計師視為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文學和法律教科書”,也是古代建筑研究人員、古代建筑修復者和古代建筑模仿者的必要描述。
9
山西古建筑地圖,參觀山西古建筑最強攻略
【作者簡介】
作者田芳、李波長期從事古建筑保護技術、古建筑區域特征研究、古建筑修復工程質量管理。近60個項目主持并參與了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保護工程勘察和設計方案的編制,許多項目獲得了文物保護工程等獎項。
【內容介紹】
這本書的內容是系統梳理和展示北朝至近代449座“國保”古建筑的時代特征、藝術特征和文化特征。這也是山西國保單位首次全面展示古建筑部分,并在多張地圖上標注各種時代和類型的古建筑,讓讀者一目了然,近距離觸摸古建筑,感受千百年前燦爛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大國工匠的高超技藝。
10
收藏中國:中國古代壁畫精華-山西壁畫
“收藏中國·中國古代彩塑精華”系列
楊平編著
本系列以山西八座寺廟的彩塑遺跡為主題,以高清圖片的形式展現了古代彩塑的藝術造詣。這八座寺廟是忻州佛光寺、長治法興寺、大同善化寺、大同華嚴寺、澤州玉皇寺、汾陽太符觀、高平鐵佛寺、平遙雙林寺。從唐代到明清時期,這些寺廟的彩色塑料時代跨度完美地展示了山西古代民間彩色塑料藝術的風格。其內容主題多樣,彩色塑料文物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由于大多數雕像年代久遠,已經開始出現損壞,其藝術質量日益下降,迫切需要保護。為此,經過多年的時間,這本書的作者團隊走遍了大大小小的寺廟,記錄了彩塑的原貌,最終匯集了成本系列,向讀者展示了優秀的中國傳統藝術作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