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西吊腳樓
1)特點
湘西吊腳樓,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屬于古代干闌式建筑。即是“體量較大,下屋架空,上層鋪木板作居住用的(莊裕光《干闌建筑》)一種房屋。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在西南地區廣西、貴州、湖南、四川等省份,“湘西吊腳樓”是山鄉少數民族如苗、侗、壯、布依、土家族等的傳統民居樣式。尤其在黔東南,苗族、侗族的湘西吊腳樓極為常見。吊腳樓依山傍水而建,用當地盛產的杉木。因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氣和地層濕度大,號稱“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由于干闌式建筑是底層架空,對防潮和通風極為有利,又可防止野獸和毒蛇的侵害。于是山區先民創造出了獨特的“湘西吊腳樓”。
2、傣族竹樓
1)民居特點
傣族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稱為“竹樓”。竹樓的平面呈方形,底層架空多不用墻壁,供飼養牲畜和堆放雜物,樓上有堂屋和臥室,堂屋設火塘,是燒茶做飯和家人團聚的地方;外有開敞的前廊和曬臺,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飯、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風;曬臺是主人盥洗、曬衣、晾曬農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傣族多居住地區,氣候濕熱,常年無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達21℃,沒有四季區分,一廊一臺是竹樓不可缺少的部分。這樣的竹樓一防潮濕,二散熱通風,三可避蟲獸侵襲,四可避洪水沖擊。因為這里每年雨量集中,常發洪水,樓下架空,墻又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過。
3、船型屋
1)特點:
船型屋是海南省黎族和苗族古老的民居形式,是他們祖先智慧的結晶。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狀,用紅、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頂上蓋以厚厚的芭草或葵葉,幾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從遠處看,猶如一艘倒扣的船。“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被稱為黎族精神家園的守望者,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苗族船型屋:當地人民喜歡圓拱造型,因其利于抵抗臺風的侵襲;架空的結構還具有防濕、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較好的防潮、隔熱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
黎族船型屋:采用人字頂,茅屋升高。因為海南天氣熱,人們都喜戶外活動,所以在房屋前后愛建廊子。它既是副業生產場所,又可作為晚間乘涼的地方
4、騎樓
1)特點:
騎樓是城鎮沿街建筑,上樓下廊。騎樓下廊,即人行道。是一種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層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間的建筑物。騎樓普遍存在于南亞、東南亞各國以及我國的海南、福建、廣東、廣西等沿海僑鄉地區。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印度等南亞國家,這些國家屬于熱帶氣候,這種歐陸建筑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筑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
5、開平碉樓
1)特點:
開平碉樓,位于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筑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筑藝術于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高樓、厚墻、窗小設鐵柵、樓上四角建角堡,有射擊孔。
開平地勢低洼,河網密布,而過去水利失修,每遇臺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筑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
6、石頭厝
1)特點:
平潭的傳統聚落大多數為石頭厝,“石頭厝”是對石砌墻體建筑的特殊稱謂,以條石、毛石、青石等塊狀石料為墻體的主要材料,以木材作為樓板以及屋頂結構,建造出極具地域特色的石頭厝民居,平潭石頭厝是福建傳統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首先平潭島地表裸露,盛產巖石,而其植被的覆蓋率較低,木材資源稀少,所以選用更經濟的石材作為建筑材料。
其次是氣候因素,平潭常年大風天氣,夏天更是臺風不斷,石材相比于木材具有更好的抗風性能,同時石材耐久性好,在沿海地區不易被海風侵蝕。
最后是精神因素,海島災難和危險遠遠大于內陸,對于海島人民來說,住所是他們內心安全感的重要依托,而石頭厝厚重的形象給人一種質樸穩重的感覺,能給住所里的人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
7、客家土樓
1)特點:
土樓內具有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基本功能,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間,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恙”的故事。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粘重的紅壤,為建造外墻提供材料;福建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沛,人字形屋頂有利于排水;地處季風氣候山區,容易出現洪災,地基高可防洪;厚實的土墻,冬暖夏涼,適應當地冬夏溫差大的氣候條件;山區多林木,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極其重視防御,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
8、嶺南和閩南蠔殼屋
1)特點:
我國華南沿海地區,尤其是河流入海處盛產蠔。當地的居民,曾經就地取材,巧妙地利用蠔殼作為建筑材料,砌成民居的外墻。這種以蠔殼為外墻的房子,人們將其稱為“蠔殼屋”。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第一,華南地區氣候濕熱多雨,傳統的磚墻很容易受潮,但是蠔殼墻不會被雨水侵蝕,而且墻體雨季時也不會積水,不用擔心墻體脫落,具有很好的防潮作用。
第二,華南地區夏季較長,蠔殼墻又具有降溫的作用。這是因為蠔殼的傳熱系數較小,同時夏季蠔殼表面的小孔可以儲存微量的雨水,雨水冷卻后可以降溫,使得住在蠔殼屋里的人,會感覺十分清涼舒爽。
第三,蠔殼的最外層是由高致密的硬化蛋白組成,能夠防止海水的酸蝕,十分適合華南沿海地區使用。
第四,蠔殼90%以上的成分都是碳酸鈣,煅燒后的蠔殼粉,粘合力很強,可以起到石灰的作用,不僅可以用來砌墻,也可以用來砌筑堤岸。
9、臺灣地下屋
1)特點:
蘭嶼島是臺灣唯一的熱帶雨林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22℃,全年月平均在20℃以上的時間長達9個月,全年多雨,年降水量高達3055毫米,降水平均,沒有明顯的雨季、旱季之分。夏季和秋季多臺風,每年越過該島的臺風大約有20次,冬季東北季風強勁。蘭嶼堪稱“風島”,是全世界著名的多風地區之一。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蘭嶼島的地下屋是當地人趨利避害的選擇,臺風來時,風力大,破壞力強;臺風過后,酷熱難當。當地達悟族人營造了這種“地窖式”民居,可躲避臺風,且住起來冬暖夏涼,能采光通風,排水良好,極具特色,是當地人生活智慧的結晶,也是獨特的歷史文化。
民居分布于背山面海的小山坡上,各房屋頂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前坡為迎風坡,為防風,坡度緩;后坡為背風坡,坡度陡,便于排水。民居主屋悶熱潮濕,因此坑邊多建有涼亭。多見方形木框架,底部家空,屋頂覆草。能遮陽透風,納涼避暑。
10、布依族石板房
1)特點:
石板房以石條或石塊砌墻,墻可壘至5至6米高,以石板蓋頂,風雨不透。石板房建筑多為兩層,下層飼養牲畜豬、牛等,上層住人。總之,除檁條、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用的桌、凳、灶、缽都是石頭鑿的。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貴州的鎮寧、安順等布依族地區盛產優質石料,當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頗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布依族的村寨多布置在依山傍水的平緩地帶,周邊環境優美,村寨內外古樹參天,
溪流環繞,果木成蔭。村寨利用地形的高差,選擇宅基并靠山而建,發揮山地豎向組合的優勢,體現山地建筑的風貌。
11、江南水鄉建筑
1)特點:
江南水鄉的傳統民居多夾河而建,面街背河,順河展開。河谷平原地區為避免洪澇災害,多建在低階地或崗地上。房屋座北朝南,房頂坡度普遍較大,四周設有排水溝;多在院墻上開漏窗,房屋也前后開窗。墻面多粉刷白色。屋頂結構也比北方住宅為薄。墻底部常砌片石,室內地面也鋪石板。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水鄉地狹,空間利用率高,所以民居的庭院空間、住宅院落都比較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房屋組合比較靈活。房屋墻壁都比較高,墻體相對單薄,有利于通風散熱,降水較多。屋頂的坡度一般都比較大,便于排水。墻底部常砌片石,室內地面也鋪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
12、四合院
1)特點: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墻,整個院落被房屋與墻垣包圍,多向院內開窗,其中南窗寬大北面窗小或無窗,四合院的屋頂坡度較小。墻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13、海草房
1)特點:
分布在膠東半島的沿海地帶,海草房以厚石砌墻,通常有兩面的屋頂,也有壘垛形的三角形屋頂,屋頂用曬干的海草苫蓋,最厚處達4米,屋脊的建造左右傾斜為50度角(左圖),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還罩上漁網,用石塊等小件重物作墜子垂腳。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山東沿海氣候夏季多雨潮濕,冬季多雪,海草房屋頂坡度大,易于排水,不易發霉;夏熱冬寒,四季分明,海草房房頂及墻壁較厚,建筑材料保溫隔熱;多大風天氣,海草房房頂層層壓疊,用漁網覆蓋,重物壓制,防風效果好。
14、窯洞
1)特點:
窯洞廣泛分布于黃土高原的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在中國陜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筑的窯洞建筑。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①建筑用材
地面植被稀疏,缺乏建筑用材和取暖用材。土質松軟的黃土經過長期的流水侵蝕,在黃土高原形成了溝壑連綿的壯美景觀。黃土高原長期的人類破壞導致植被覆蓋率較低,使得當地建筑缺乏建筑用材和取暖用材。
②地形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地形崎嶇,平地少。
③土壤性質
黃土土層深厚,土壤結構緊密,直立性好,適于鑿挖。先民們因地制宜,創制了這種居住方式。他們利用黃土層本身的保暖性能,安然度過一個個寒冷的冬天,也使窯洞成了黃土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民居。黃土的礦物成分以石英構成的粉砂為主,因而黃土地層構造質地均勻,抗壓與抵抗剪切破壞的強度都較高,在挖掘窯洞之后,仍能保護土體自身的穩定。黃土層厚度達百米以上,而且黃土中不含沙石,十分黏牢,故而在此地構筑的窯洞相當堅固耐久。
④氣候
黃土高原的降雨偏少對在當地挖鑿窯洞也十分有利。黃土通常具有濕陷性,在干燥氣候條件下形成的黃土,遇到雨水浸濕后會產生較大的沉陷。但是黃土高原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劇烈。整個黃土高原年均氣溫是6℃—14℃,年均降水量只有200毫米—700毫米。整個黃土高原的降雨量總的趨勢是從東南向西北遞減,也就是從河南西部、陜西關中和山西南部的半濕潤地區,到晉中、陜北、隴東等中部的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就成了半干旱區域,再向西北就成了完全的干旱區。以陜北的黃土高原為例,這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50毫米—65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66%—78%,非常適合建造窯洞。
15、西藏碉房
1)特點:
碉房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多為石木結構,外墻向上收縮,內坡仍為垂直狀,屋頂多為平頂。內部居室以柱為單位,一根中心柱為一間,較大的居室或客廳為四梁八柱。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藏族地區盛產石料,以碉房等民居建筑多以石為主要建材。石料除了片石、毛石、碎石等,還有一種西藏特有的土,被稱為“阿嘎土”,它由巖石風化而成。以這些石料為主結合當地出產的柳木、楊木、松柏木、杉木等木材建造,石材料主要作為墻體砌筑材料,多為自然形態略施打磨,砌筑后的墻體風格粗獷、自然。石與木質的建筑材料與組合,適應了當地雨水少而氣候干燥的特點。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采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達到通風、采暖的效果。
16、雪鄉“木刻楞”房
東北木屋(雪鄉“木刻楞房”)
1)特點:
木刻楞的建筑方法,主要是用木頭和手斧刻出來的,有楞有角,非常規范和整齊,所以人們就叫它木刻楞房。屋內設有火炕、火墻,北窗小或無窗,南窗一般為雙層玻璃,屋門、檐較為低矮。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東北地區由于緯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長,西北風猛烈,所以居住環境力求保溫,在地上和墻壁縫隙中填塞苔蘚,房屋前面修一間像走廊一樣的房屋,起到防風的作用。東北是我國最大的林區所在地,木材豐富,所以房屋多為磚木結構。
17、斜仁柱(仙人柱)
1)特點:
鄂倫春族居住的圓錐形窩棚極具特色,它被稱為“斜仁柱”。“斜仁柱”是鄂倫春族游獵時最主要的住房,呈圓錐形。骨架用長若干米的主桿、帶杈的樹干和20多根“斜仁”(樹干)搭成,其覆蓋物有冬季用的狍皮圍子,需用60余張狍皮縫制,也用樺樹皮、蘆葦簾和布圍子。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冬季四周圍以狍皮,夏季為樺樹皮,且易搬遷,符合其按季節狩獵的特點和逐獸的行動規律。
18、蒙古包
1)特點:
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墻高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移動式的木質骨架和外面包裹的毛氈是蒙古包的兩大組成。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蒙古包的這些材料體積小、重量輕,搭建簡單,拆卸容易。內部擺設取暖的火爐;除天窗外,壁墻底部還有一層圍氈,夏天可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保暖,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蒙古包采用這種正常的房子建造的話,那就可能被這種大風所刮翻,但是蒙古包屬于圓形的。所以說它屬于360度,那么在草原上蓋這種蒙古包的時候,很難去被這個大風刮倒。
19、新疆阿以旺
1)特點:
“阿以旺”是維吾爾語,意為“明亮的處所”,阿以旺的空間一般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封閉的居室和開敞的庭院,這種建筑的住房具有墻厚、窗小的拱形屋頂的特色,因為吐魯番那邊是著名的“火爐”,這樣的建筑在當地處處可見,可見勞動人民的智慧。
2)與地理環境的特點:
新疆屬大陸性氣候,氣溫變化劇烈,晝夜溫差很大,這種民居的房子為平頂,由于少雨,沒有排水的需要,房子周圍不設排水設施。這里濕度非常低,只要不曬太陽,室內就非常涼爽,為了減少過多的陽光照射,維吾爾族民居外墻很少開窗。
建筑也沒有一定的朝向,院落大都按地形及道路狀況自由布置,院門開在對外交通方便的地方。多孔洞——用土胚塊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鏤空花墻的晾房。
20、陜西半邊房
1)特點:
一般民居都是“人”字型結構,關中地區是“人”字的一半,是半邊蓋的房子,叫“安間”房,又叫上房。一個院落除了上房還有偏房,也叫廈子房。一般為晚輩居住,也可做廚房或儲物用,也有分兩層,上層儲物,下層住人。
2)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①自然因素:
關中地處內陸,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春季天氣干旱、風沙大,夏季炎熱,冬季寒冷。當地黃土深厚,但歷史時期生態破壞嚴重森林資源不豐富。關中人就地取材,利用黃土壘起三面土墻,朝院子一面留門窗,蓋廈子房,房子蓋一半能節約大量的木材,也少用了磚瓦和人工。夏季這樣的四合院布局緊湊,可以遮陽,春秋還能防風沙。房子多采用黃土,保暖性和透氣性好,冬暖夏涼。
②社會因素:
為防土匪和野獸,很多村都有城堡,安全得到保證,但是占地多。關中地區自然環境優越,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突出。三面土墻中還有一面利用了圍墻,節約了土地。而且可以一戶連接一戶,提高土地利用率,緩解耕地與住宅用地的矛盾。
關中人講究風水,降水較少,雨水珍貴,下雨要流到自家院子,用蓄水池收集起來,這樣財氣不會外泄,就是所謂的“肥水不流外人田”。